2017年6月2日星期五

林沛理:父母要let it go

 【明報專訊】2015-11-06

簡稱TSA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實施10年,到今日教育局要對它再評估,全因家長在網上發起反TSA浪潮。無疑,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對市民的意見和需要作出敏捷和積極的回應;但「responsive」與「reactive」有時只是一線之差。我們不想見到的,是一個動輒得咎的弱勢政府,在「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」的原則下,只懂得以事後作出反應的方式管治。

奪走孩子純真的 多是家長

對香港的家長來說,這是一場漂亮的勝利。他們的抗議沒有直接導致政府政策的轉向、改變甚至微調;但不用上街,只在網上表達不滿,就能迫使教育局承認政策的操作有誤並採取行動補救。可以想像,只要他們認真組織和動員起來,一個在關鍵時刻足以左右大局的壓力團體就會應運而生。

家長要教育局取消TSA,還小朋友一個快樂的童年。可是,他們必須明白,孩子的幸福,最終還是掌握在他們的手裏。在大多數情况下,偷走孩子的閒暇,奪去他們的純真的,不是別人,而是孩子的家長。操練文化的背後是家長「唔輸得」的心態,為了使孩子「贏在起跑線」,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管的「操縱狂」(control freaks);而小朋友就在不情不願的情况下變成「大忙孩」(the over-scheduled child)

只要不是對孩子的世界全然陌生,一定知道他們近期唱得最琅琅上口的是迪士尼動畫《冰雪奇緣》(Frozen)的片尾曲《放開手》(Let It Go) ,可有想過這就是他們的心聲?這不是無稽之談。三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英國演員丹尼爾.戴.路易斯(Daniel Day-Lewis)的父親是英國桂冠詩人塞希爾.戴.路易斯(Cecil Day-Lewis),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《走開》(Walking Away),提到「走開是成長的開始,而放手就是愛的證明」(How selfhood begins with a walking away/And love is proved in the letting go)。

放手不是不管,而是放開懷抱,讓子女犯錯甚至失敗。挫折和失敗令人沮喪和心痛,但它們會是令孩子真正得益的嚴師。痛苦比快樂教曉我們更多(pain teaches us more than pleasure),這個事實,每個成年人應該心裏有數。

寫過《槍炮、細菌與鋼鐵》(Guns, Germs and Steel)與《大崩壞》(Collapse)兩本全球暢銷書的美國科普作家戴蒙德(Jared Diamond)算不上是養兒育女的專家。可是,他2012年面世的《昨日黃花》(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)卻是一本為人父母不應錯過的書,因為它提供了很多有關訓練孩子成才的逆向思維(contrarian thinking)和反直覺意念(counter-intuitive ideas)。

戴蒙德認為,成人大費周章,要令世界變成一個可以確保孩子安全(children-safe)的地方;而家長殫精竭慮,要把孩子「隔離到安全的地方」(put children out of harm's way)。這完全是捉錯用神甚至適得其反。用戴蒙德的說法,這是一個「悲劇性的錯誤」(a tragic mistake),因為犯錯、犯規和犯險是塑造個性和建立自我(character building)的最有效方法。

戴蒙德挾數十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與一絲不苟的資料蒐集,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:非洲遊獵採集社會(hunter-gatherer societies)的領袖身上多有被火灼傷的疤痕。原來他們在幼兒期幾乎可以為所欲為,玩火、玩利器,玩什麼都可以;父母極少干預,更不會懲罰。這些孩子整天與危險為伍,常常弄到遍體鱗傷;但在冒險和受傷的過程中卻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他們長大後變得成熟、穩重,既剛毅果敢又深思熟慮,這些特質令他們成為眾人尊敬的領袖。哲學家尼采的名言,再痛苦難堪的經歷,只要沒有令你垮下來,就會令你更厲害(What doesn'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),似乎在他們的身上得到證實。

當然,明明見到子女以身犯險也撒手不管,有違父母的本性。極端養兒育女法(extreme parenting)在香港也難有市場。不過,父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「let it go」,不但是放過子女,也是放過自己。

林沛理 專欄作家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